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干旱区景观格局综合优化: 黑河中游案例
蒙吉军, 王晓东, 周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 (3): 451-461.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022
摘要812)   HTML11)    PDF(pc) (3633KB)(420)    收藏

选择黑河中游为研究区, 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连接性和生境质量识别核心生态源地, 根据显性阻力、隐性阻力、地形和道路数据构建生态阻力面,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与节点, 并进行生态功能分区, 进而从点、线、面进行景观格局优化。结果表明: 1) 黑河中游生境质量较好的斑块仅占总面积的13.77%, 主要由湿地、高-中覆盖度草地和耕地构成, 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大起伏中高山以及黑河干流两侧; 2) 主干生态廊道呈东南-西北走向贯穿整个研究区, 辅助生态廊道主要连接核心生态源地与主干生态廊道, 分支廊道主要分布在东部, 连接相邻主干廊道(或是源地), 生态节点多分布在生态廊道薄弱的地方; 3) 根据累积阻力值频率突变与空间分布特点, 将黑河中游分为生态缓冲区、生态连通区、生态过渡区和生态边缘区 4 个功能区,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提出建设策略。研究结果可为黑河中游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基于多维状态空间法的漓江上游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评价及提升策略
杨倩,蒙吉军,王晓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64)      PDF(pc) (5728KB)(583)    收藏
以生态旅游热点地区漓江上游为研究区, 构建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基于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种数据源, 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 利用多维度状态空间方法, 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旅游资源3个维度对漓江上游进行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分异评价。结果表明: 生态环境承载力总体较高, 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强; 经济社会承载力总体较低, 但区县差异明显, 桂林市区较强, 灵川县中等, 兴安县较弱; 旅游资源承载力中等, 但桂林市区北部、兴安县城周边、北部山区和灵川南部较高。生态旅游承载力达到和优于理想状态的面积仅占29.28%, 空间分布不均衡, 西南部、东北部承载力较强, 北部、东南部承载力较弱。基于上述结果, 提出提升生态旅游承载力的实施途径, 为漓江上游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王晓东,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1016)      PDF(pc) (526KB)(623)    收藏
首先介绍土地利用变化对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等环境单要素影响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然后从景观生态格局、物质能量流动和生态服务价值等方面综述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综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最后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 提出加强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注重多尺度的集成、完善“3S”技术与模拟模型的融合及加强生态环境效应反馈机制研究等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区域文化景观旅游持续开发的景观生态视角
——以绍兴市为例
刘忠伟,王仰麟,彭建,王晓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28)      收藏
区域文化景观的旅游可持续开发,不仅是文化景观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文化景观旅游可持续开发的实质,就是其地域内空间异质性的不断构建与生态整体性的动态维持。本文以绍兴市为例,尝试将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贯彻到区域文化景观的旅游持续开发中。强调要在以下3个层面上展开:首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景观的个体单元;其次,构建文化景观的空间异质性格局以及维护和改善其功能;最后,提出绍兴文化景观宏观生态管理的对策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